为了探索基层党建与专业深度融合,4月14日,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访了李大钊故居和京报馆旧址,重温了革命先辈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的峥嵘岁月和革命报人的心路历程。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毕琳带领1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
在李大钊故居前合影
新闻传播学院师生首先来到位于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深入了解李大钊先生在该住所的生活、革命历程。北京是李大钊先生的第二故乡,其一生有十年在北京度过,先后迁居八所住处,有四年在该处居住,这是李大钊先生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最长的一处居所。同时,这里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实践活动的历史见证,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
李大钊故居内参观学习
沿着闹市口大街往南走到虎坊桥路口,顺着骡马市大街西行,路北便是魏染胡同,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大名鼎鼎的京报馆便坐落于此。
“铁肩辣手”——走进京报馆,只见四个醒目的大字赫然墙上。这是邵飘萍一生的信仰和实践。1918年,邵飘萍辞去《申报》的职务,以个人的力量创办《京报》并担任社长。他改用杨继盛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提笔写下“铁肩辣手”四字悬于编辑室内,以之自勉。《京报》创刊后,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军阀政治的黑暗,启发民德民智,为民呐喊请命,成为大众喉舌与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自创立《京报》开始,每一次爱国运动,邵飘萍都借助《京报》猛烈发声。
走进室内,岁月悠长,时光穿梭,仿佛重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邵飘萍先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奔走呼号的一幕幕历史场景再现。在邵飘萍生平事迹展中,陈列着邵飘萍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京报》“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周年专版”、“批复确认邵飘萍为中国共产党员”等珍贵史料,充分展现他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风采。
2019年,西城区政府完成了京报馆内原有居民的搬迁,并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经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的京报馆旧址最大限度恢复当年邵飘萍故居和《京报》编辑部的原貌,还陈设了“百年红色报刊”展,介绍党报党刊从萌芽、诞生、燎原到长征、抗战、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诸多阶段的成长,继而进行媒体融合、昂首走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
京报馆内聆听讲解
邵飘萍先生的半身铜像静静地矗立在京报馆的小院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追求真理和理想。这里成为了党的新闻工作者追寻初心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在邵飘萍先生的雕像前,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党员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
重温入党誓词
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寻访革命旧址,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百年前传播先进思想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切缅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践行“新闻救国”理念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师生在京报馆旧址合影
【党员心声】
前往李大钊故居参观,并在京报馆旧址进行入党宣誓,于我而言是一个值得深深铭记。在李大钊故居重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责任;在京报馆旧址由衷敬佩飘萍烈士为了新闻理想英勇就义的气节。此情此境,提醒我不断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斌
我曾在2018年以邵飘萍先生为新闻史论文的研究对象,此次实地探访的党日活动让我对邵飘萍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回顾邵飘萍先生的生平事迹、在京报馆重温入党誓词,带给我思想上的触动,我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一心向党、全心为民的新闻人。
——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宁
文字:严嘉悦
图片:李辛扬
编辑:雷紫晶
责编: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