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首部乡村振兴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走进我校良乡校区,开展放映及映后交流活动。影片导演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艺术总监唐健、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沙垚与师生一同观影并就电影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对话。
《加油吧!乡亲们》是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出品制作的纪录电影,展现了江西赣南水西坝村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中的艰难历程和乡亲们坚韧奋进的感人故事。电影呈现了乡村蔬菜产业发展的痛点:销路难以打开。由此引发人们对乡村振兴现状、困境和未来的深层次的思考。影片吸引了来自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和老师共同观看交流。
观影结束后,唐健导演首先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这场非常有意义的观影活动。她介绍了影片拍摄的基本情况、选角思路和影片背后想要表达的深远立意。针对影片中展示的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她和沙垚老师现场一起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并与主人公黄少琼进行连线,共同探讨了乡村振兴实现中遇到的难点、痛点。
沙垚老师观影后对影片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作为一名乡村传播的实践者,他看完影片很受触动。他认为影片反映了乡村振兴如何开展落地这一具体问题。新鲜事物要全面推进,大家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探索自己的模式。好的影像作品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层面的解读,所谓“千人千面”。而纪录片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乡村振兴的话题可见,而是引发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思考和关注这个话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具体到这部影片,呈现了诸多方面的经典问题。例如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农产品如何商品化和标准化的问题。蔬菜大棚的技术是现代化的,但是影片里展现的种植模式其实以家庭为单位的,这又引发我们思考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即小农经济如何走向现代化和商品化。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农货”如何转化为“网货”,也就是本片反映的困境,蔬菜如何变为流通商品所面临的困境:没有标准化种植流程和销售流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影片是以一种影像的方式呈现社会的问题,引发受众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影像记录的价值所在,所谓的“影像赋能”就是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去为乡村振兴事业赋能。
更进一步,具体到我们社科院的老师同学而言,观影者带着自己的社科专业背景去思考探索社会问题,从自己的角度试图给出答案,这是所谓的“社科赋能”,这也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用社会科学专业的训练和思考去为各种社会实践赋能。这部电影试图通过社会科学的思考,为乡村的社会实践赋能。
农业本身是非常脆弱的,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乡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不仅涉及粮食安全问题,更关系到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延续的根基问题。乡村文化不是所谓的“过时的”生活方式,而是蕴含着面向未来的,甚至引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而这个过程需要全社会在一起,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本次交流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在现场与唐健导演、主人公黄少琼和沙垚老师展开热烈讨论。针对影片中存在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同学们用马太效应、幸存者偏差等知识探讨了直播带货的可行性,并提出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延长销售链等建议。同学们还从人物镜头感、影片美感设计、不确定性对拍摄的影响等角度与主创团队展开了热烈探讨和跨界思维碰撞。
影片中生动可爱的乡村奋斗者们的坚韧和勤奋努力鼓舞着观影的社科学子。同学们通过导演的镜头,了解了乡村振兴这一政策在基层落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观影后的交流和对话进一步引发学子们思考如何通过“影像赋能”和“社科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以自己的力量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的发展。
图文:学院团委
排版:苑艺朦
责编 :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