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腾讯视频出品的网络综艺节目《当燃青春》走进我校开展放映交流活动。
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漆亚林作为学术主持人,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建珍一起,同节目制片人张伟、总导演王宁就节目的策划、作品的情感传播和价值传播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活动中,同学们现场观看了《当燃青春》节目视频,并就相关内容与主创团队展开深入对话和交流。
以情动人凝聚家国大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感动于影片中浓烈的家国情怀,漆亚林在选择观影内容时最终确定了“我要当兵”片段。该片段主要讲述了烈士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追随哥哥脚步,奔赴军营成为“杨根思部队”的新兵,继续保家卫国的青春故事。
漆亚林教授致辞
《当燃青春》的故事主体其实已经在之前产生过一轮甚至几轮的传播,但是主创团队却通过找寻新的切入点赋予了故事以新的活力——从英雄身边的人物进行切入。主人公都是英雄人物的身边人,不论是肖思远、杜富强还是秋培扎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是家族当中有人因为家国事业而牺牲,但家族中的其他人又义无反顾接过接力棒,重新补位上来,完成他们牺牲的家人未尽的事业。制片人张伟认为正是这股打动人的力量启发了他们进行节目内容的创作。
针对故事所蕴含的家国大义,王宁对主题选取进行了肯定:“我觉得我们这期节目是很不错的,当军人的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有着天然的张力和感染力,我觉得素材本身给予我们的力量非常强大。”
张建珍副教授发言
张建珍则从个人经历出发分析了受众心理:“在我小学、初中的时候,只要是一看到军事片中的英雄人物就会抑制不住情感痛哭流涕。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即岁月静好总有人负重前行,当别人为我们付出了之后,非常容易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当某种时刻起,我们却不太愿意谈及,或者不太愿意承认这种情感,这是文艺作品创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燃青春》从英雄人物的身边人出发,找到了人物的情感动机,从而打动观众,这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如何打开自己的青春
在学者对谈环节,漆亚林就《当燃青春》标题立意向主创团队发问,结合节目上线以来收到的社会各界的赞誉与评价,主创团队表示对标题的立意认识又产生了新的感悟。
王宁认为“当燃青春”这四个字并列在一起的时候便具备了几种不同的解读语境:“第一个从主题价值的传播上是很励志的,我自己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另外一种意义,当我们感慨青春的时候,往往都是已经没有青春的时候,而真正在青春能够做成事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在用青春去做积累做铺垫,而当我们获得成就的时候青春已经不在了。所以青春并没有那么的伟大,真正的伟大是当你把青春作为燃料,作为耗材消耗掉之后换取的热量,才是你真正获得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青春没有错,不管在哪条路线上都行,只要你持续地奔跑,把你的青春燃烧掉产出的热量,那就是你的成绩,那就是正确的青春。”
而张伟则认为自己的青春是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时打开的,那是一种无所顾忌、可以有试错的机会状态。回望自己的青春时光,他表示:“其实所谓对于青春的这种理解,恰恰是你已经不再青春的时候去替自己总结出来。我很认同,人生的长度没有办法控制,但是人生的宽度和广度是可以控制的。我回想我的青春,大致是按照这样的一条轨迹走过来的。一直到今天,我也依然是在按照这样的标准,尽可能多地去体验我没有经历过的东西。”
现场的同学阐述自己对“青春”的理解
在场的同学被节目内容以及主创团队的发言启发,认为“燃烧与热爱一样都是有温度的词,所以‘当燃青春’和追随热爱是相契合的,是打开青春的一种方式”。王宁表示很乐意听取同学们的建议与感悟,来自同学们的新的解读同样也给予了主创团队新的启发。
学者对谈环节
张建珍表示,通过本次交流活动,她对于社科大的同学以及当下的年轻人有了新的了解。一方面,她能感觉到大家的青春似乎很困惑,有许多的迷茫,比如要考虑实际的就业升学的问题。但是青春正当年华的时候,许多人可能又不甘心于只是考虑这些问题。而《当燃青春》蕴含了多种正向的价值主张,对正向价值的提纯表达能够对年轻人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提及此,她微笑着面向坐在观众席的同学们说道:“我希望也以后和同学能有更多的交流,能够与大家一起共同见证你们的青春。”
活动最后,漆亚林对于整场讨论对话进行了总结:“《当燃青春》走进高校课堂,是将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优秀范例。我们今天探讨的不仅仅是传播的问题,也不仅是影像叙事的问题,其实我们也在探讨一个哲学的问题。尤其是我们看到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你们都是在求学、求知、求真理的阶段,我想这些行业领路人带来的成熟的影像作品、讲述的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一定会点燃你们的青春。希望《当燃青春》这样的作品能够继续下去,让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凝聚青春之力,激扬青春。”
文字:匡晶洁
图片:庞怡勤
排版:匡晶洁
审核: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