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四届“2050学子论坛”暨“守正、创新、担当:

智媒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07-10   点击量:

2023年7月8日,第四届“2050学子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300余名专家与青年学子参加了论坛。论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所高校联合主办,中国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轮值主办。与会师生围绕“守正、创新、担当:智媒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本届论坛自征稿启动以来得到广泛响应,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89所高校的226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投稿195篇。论坛组委会经过初审、复审等匿名评审环节,评选出25篇等级论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2篇,15篇论文荣获优秀奖。

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与会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树辉副校长致辞

张树辉副校长向出席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发展,多项政策落地。在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新闻传播学研究应当立足时代、面向社会回应重大问题。科技创新、国际传播、高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成为学术界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知识体系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正荣院长致辞

胡正荣院长以线上视频的方式在致辞中表示,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中华文明叫做“守正”,从事要面向未来,展开新闻传播学以及新闻传播实践叫做“创新”,但对学子来说最重要的使命是“担当”,本届论坛的主题传达出我们要用手中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智能媒体的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期许。

参会人员合影

论坛启动、联合主办方院长发言

论坛联合主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共同启动第四届“2050学子论坛”并发言。

姜飞院长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国际传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他指出,国际传播目前面临着最好的国际国内形势,现在正值国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中国的国际传播虽然不一定是先制,但是逐步呈现出后发优势。从理论导向来说,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学者,我们需要注重中国国际传播理论与文化语境,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与技术布局、产业支撑,也需要进行人才储备工作。我们要力图形成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色,力图把国际传播学院建成主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

姚泽金常务副院长以《智媒时代国际传播法的发展趋势和重要转向》为题分析了国际传播法在智媒时代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国际传播法在传播媒介经历多次迭代之后仅仅呈现出渐进式变革的特点。智能传播深深嵌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整体性的规制困境。传播法在智能媒体时代出现了价值目标、规制对象和核心议题规制主体的三大转向,这将会对传统传播法的规范和适用带来全新的挑战。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

张垒副院长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论坛举办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传媒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全国各个民族和不同地区文化,离不开边疆民族的发展、安全。通过“2050学子论坛”的平台,我们不仅团结起来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广泛和公正的教育平台,也使得四所学校共同拥有的红色基因,通过青年学子的交流和讨论,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且不断发扬壮大,共同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追求和承诺。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

漆亚林执行院长用两个故事诠释了本届论坛的选题渊源。他表示,“守正、创新、担当”的核心就是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如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具有主流意识形态,承担主流价值传播,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创新主流话语表达体系,自觉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在新征程、新起点上的时代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

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殷乐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苏林森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周裕琼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博士聚焦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体深度融合新生态、智能媒体时代的老龄化传播研究、网络舆情的互动与演化,以及数码民族志的方法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殷乐教授以《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体深度融合新生态》为题,从新场域、新界面、新融合、新治理四方面展开介绍。殷乐教授指出,从最基本的基础逻辑来看,技术是推动传播形态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新场域之下,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以技术作为驱动力,整合资源,创造美好生活。新界面推动了用户体验维度的融合传播逻辑重构;新融合推动了社会融合的智能化从而形成社会的连接;而新治理的发展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齐头并进,需要构建智能治理,加强建设性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殷乐

苏林森教授的分享题为《互联网明确共识还是促成分化?这两者是如何平衡和互动的?》。他指出,舆论共识具有理论渊源与合理性,但是分化、极化是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表达常态,导致人们之间很难互相妥协。圈层化传播环境下共识和分化并存,分化形成“微舆论”、构建“微共识”。分化与共识的动态平衡和螺旋式上升,主要是通过互动达成共识。因此,舆情分化不是洪水猛兽,越来越充分的互动,越能形成一个一个小的共识,反而是舆情制度新的契机。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林森

周裕琼教授以“智能媒体时代的老龄化传播研究”为主题,提出对老龄化研究的三个批评:重实务轻理论、选题狭隘、缺乏跨人群比较和跨学科交流。她指出,应把老年传播转化为老龄化传播,将其从狭义推到广义,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从老人视角转向全民视角。研究发现,影响数字弱势群体使用数字媒介的主观因素远大于客观因素,老龄化群体表面上体现出对新媒体的数字排斥,实际上他们经历身体排斥、心理排斥,最后过渡到数字排斥,所以应重点关注家庭内部数字反哺。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

董晨宇博士的分享题为《转场:数码民族志的方法挑战》。他指出,民族志的方法在数字时代难以为继,原因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田野调查的方法存在空间问题、时间问题和社会的加速过程中出现的职业变迁问题。数字民族志在研究实践当中会出现线上田野的转场、线上到线下的转场和研究现场转为网络中的节点的转场。数字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需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

四校青年学者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萍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李龙飞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闫晓迪博士,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沫潇副教授在青年学者主题发言环节分享了治学方法和感悟,主题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智涛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智涛

孙萍副教授分享了与数字平台经济相关的研究,能否看到当下在平台经济研究下,一个更大的可能和更宽的脉络?基于这一问题,她指出,目前许多研究都将“控制”作为平台研究的关键词,除了平台研究的控制领域,媒介也在创造一种关联,而关联是生存和权力的动力。当我们把平台看作一个媒介传播格局,又是一个传播构型时,会发现这个过程中包括惯习化、中介化、具身化,每一个面向有不同规范的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孙萍

李龙飞博士关注作为中观的社区,把传播和社区结合起来。针对目前农村空心化和城市人口流动的问题,他将社区概念的转向归结为共同体-地域生态-社会网络,提出关于传媒与社区研究的整合型分析框架。最后,提出了关于传播与社区研究的三大痛点:注重系统性差异,注重“被遮蔽”群体数字媒介实践,注重传播行动的“例外状态”。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李龙飞

闫晓迪博士分享了自己关于实验研究方法的思考,实验研究方法是相对于描述性研究而言的,主要用来揭示因果关系。她分别讨论了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在实验法推断因果关系准确性中的应用,历史事件、自然成熟和测量效应是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三种因素,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常常是一种顾此失彼的关系;更进一步提出研究设计是研究者在诸多因素之间权衡取舍的结果,每个研究都是有局限性的,需要保持对学术的谦逊,保持不断进步。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闫晓迪

刘沫潇副教授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研读分享了自己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这本书集中回答了现代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她讲述了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原则客观性相关的例子,认为国际传播人才应坚持正确方向,需要对西方国家借鉴过来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批判反思和解构,拥有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视野,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沫潇

下午四场平行论坛

在下午的四场平行论坛中,论文入围的学子们围绕数字媒介使用、智能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等学科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了学术分享与思想碰撞。

平行论坛一:数智技术变革与新媒体传播

平行论坛二: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平行论坛三:数字社会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

平行论坛四:网络生态建构与新兴青年发展

闭幕式

第四届“2050学子论坛”轮值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智涛致闭幕词。他表示,本届论坛成果丰硕,展开了一场具有启发性的思想盛宴。无论是主题发言还是论文宣读都回答了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学术议题。本届论坛有两个特点:议题广、成果质量高。议题既具有理论探索,又具有现实观照;既体现了时代背景,又体现了社会底色。

执行院长漆亚林宣读获奖名单。苏州大学王亮宇、郭朗睿、赵若棋、郁欣言共同撰写的《绿色广告诉求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环境卷入度、自我建构和面子意识的调节作用》、中国传媒大学王乐轩《“国际政治传播”的概念变迁与学术基点》、中央民族大学李黎《“麻绳专挑细处断,广告专给穷人看”:作为数字经济注脚的广告劳工》、北京外国语大学韩记硕《“网文出海”繁荣表象之下是什么?——回归底层:基于“中国网文人机协同审核师”数字劳动的网络民族志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雷津皓和薄晓静、中国人民大学周文晴、华东师范大学吴昱洁共同撰写的《“看不见的她们”:基于扎根理论的青年视障女性数字媒介使用研究》五篇论文荣获一等奖。

张垒副院长代表2024年论坛轮值主办方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本届论坛的精心组织,并对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2050学子论坛”至此完成了一个四校轮回,张垒副院长欢迎大家明年再聚,期待有更多更精彩的研究和洞察,听到同学们经过时间的发酵而更加醇厚的心得和体会。

最后,杜智涛副院长宣布本届“2050学子论坛”圆满结束,并表示“2050学子论坛”不仅体现了四校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共识,也体现了四校的深厚友情。感谢各位师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祝福大家学业精进。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对本届论坛和研讨会的大力支持。

文字:田畅、李亚馨、王子谦

图片:苑艺朦、张淑宁、谢嘉怡、柳王星、田畅、陈伊高、张新雨、梁欣怡、高蕴瑶

指导教师:张薇薇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