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迎“新”2023|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老师与新生面对面

发布日期:2023-09-02   点击量:

9月1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在融媒体实验室举办纪录片《中国医生》观影交流活动,该片制片人、总导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珍与2023级本科新生共同观看了《中国医生》战疫版第四集《奇迹》,并就纪录片创作与专业成长等问题与大家展开深入交流。活动由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毕琳主持。

《中国医生》是一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医疗人文纪录片,通过一个个有温情有责任的故事,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中国医生群像。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它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中国医生》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推优作品、2020年度优秀纪录片导演、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院奖”纪录片单元教师组一等奖。

《中国医生》战疫版以时间线为推进,记录从新冠疫情爆发到四月底医疗队凯旋期间的在武汉的医护群体的战疫故事。第四集《奇迹》记录了华西医疗队的医生历经波折成功抢救一位危重症患者的故事,在疫情时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动、安慰与希望。

观影结束后,张建珍导演与在场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该片并没有将医护工作者“神化”,而是将他们“普通人”的一面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工作之余,他们也会展露生活中一个普通人的面貌;但在对职业的坚守中,则显露出医护者职业的光辉。医生这一职业最珍贵的品质在于对于卓越的坚持和追求,而这种品质,对于新闻传播专业也是同样适用的。张建珍分享了自己的团队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拍摄制作完成纪录片作品的故事,她也勉励在场的新生,任何专业的工作都需要大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下来,才能成就专业上的一点点成绩。

作为一名资深的影视传播学者和创作者,张建珍老师勉励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成长。张建珍教授认为,成长应当是多方面的。对于角色的转换,“不要做被保护的人,要做保护他人的人”。对于情绪的控制,她表示:“不要一直沉浸于一种情绪氛围,这样你会被影响”,而抽离出情绪,投身到具体的“做事”中去,让自己忙碌充实起来,是张导演“治愈”自己的方式。同时她认为年轻人应该“要保持理想和热情,这样才能获得成长,并保持心情愉快。同时要做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的事,最终也会回馈自己”。张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学者,乐观积极的态度、谆谆的教导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观影的同学们被纪录片深深吸引,并为当中呈现的真实情感与矛盾现实所动容,同学们踊跃地与张建珍老师进行互动交流。2023级本科生林绚就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和当下在短视频的冲击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问题向张老师提问。张建珍老师认为,在碎片化、全媒体的信息时代,纪录片有着记录时代的特殊使命。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艺术形式所用的艺术表达手法和感情渲染方式,纪录片则以其真实性引起共鸣,进而感动观众。因此,纪录片的制作应当坚持真实为首要原则。2023级本科生罗伊然纠结于纪录片所呈现的主人公所面临的人生选择。张建珍老师详细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她认为现实世界是复杂矛盾的,作为记录者她并不回避问题,但也无意挑起网络舆论暴力,所以她选择客观真实地呈现病患家属所面临的两难的矛盾抉择。世界并非是非灰即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记录者不是评判者,真实地展示人性与世界的复杂性也是记录者的宿命。2023级本科生张雨涵就如何确定纪录片的主题向张老师提问,张老师以《中国医生》为例,详细为大家介绍了在拍摄初期、拍摄中和剪辑时如何确定大主题和通过剪辑素材完成每一集的主题推敲。

纪录片里,医生在病房与手术台间穿梭奔波的身影,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张建珍导演深入交流中,同学们对于专业工作的卓越追求,如何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确定自己的志向、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创作者等问题有了更深的体悟。

文字:2023级本科生宋子阳

图片:谢师平、董良宵

排版:田畅

审核:毕琳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