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迎“新”2023︱知来路,向未来:萌新寻访红色足迹

发布日期:2023-08-30   点击量:

8月29日上午,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新生在毕琳老师带领下,展开了一场红色新闻历史之旅,这是萌新们第一次亲身实地感受中国新闻历史脉络和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

 

01 新华社历史陈列馆

从良乡出发,迎着初秋的朝霞,大家首先来到了位于宣武门的新华社,大家在新华社记者的引导下,参观了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一部新华社历史,便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一部新华社的战争年代史,同样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老照片,专业细致的讲解员将照片和文物背后的隐藏故事娓娓道来。

 

02 京报馆旧址

从宣武门往南,大家来到了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旧址,这里同时也是《京报》创办者,革命报人邵飘萍的故居。1918年10月,邵飘萍创办《京报》,这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在京报馆旧址,萌新们通过实地探访参观,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百年前传播先进思想的有志之士追寻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03 萌新有话说

从新华社到京报馆旧址。前人之来路给予后人什么样的思考呢?新闻人采风,顾名思义,跋山涉水,栉风沐雨。

与革命先烈同甘共苦,他们是历史的记录人、见证者。相比于文学创作者,他们身上多了一层使命:道义担当。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新闻人的肩上始终是一成不变的道义,用事实说话,向世界宣告正义所趋,而不是煽风点火,以自身意志引导舆论走向。

邵飘萍先生身先士卒,慷慨就义。正如其题字:铁肩辣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愿这样的精神永存。

——2023级本科生季小琳

从新华社到京报馆旧址,我对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是传报的飞鸽,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不畏权贵,不惧流言,正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红色新闻史也是党的发展史,一路走来,像邵飘萍先生那样身先士卒、慷慨就义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引领方向,树立榜样。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无论未来我们身在何处,都要以他们为榜样,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2023级本科生修嘉鸿

从历史中感受新华社的发展变迁,让我更深刻地体会革命年代新闻传播的所担负的重任与种种艰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准新闻人应当自觉肩负历史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新辉煌。

在《京报》馆旧址,我了解到邵飘萍先生作为中国报界先驱,进步报人榜样,他三十年的人生是短暂的,但却是熠熠生辉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以笔为枪的报人邵飘萍令人敬仰。我不禁思考起“铁肩辣手”的现实意义,或许现今的我们不再面临当时的艰辛,但现实世界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新闻人努力和探索的地方。作为一名刚刚踏入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扎实专业基础,立志做一名真实的新闻人。

——2023级本科生张雨涵

“一杆笔抵十万大军”,在新华社的历史档案馆里,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字传播的力量。而反思当下的媒介,虽然传播的平台更多了,传播速度更快了,但是如何用好平台,做有价值的传播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的。而探寻历史也提醒我们,要坚持对专业的敬畏之心,执手中笔,行脚下路。

——2023级本科生罗惠芳

新华社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中国史,新华社见证了许多彪炳史册的耀眼瞬间。京报馆旧址里,我们参观了党报党刊展,浓缩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直至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经过参观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闻事业的波澜壮阔,一种自豪感与担当感油然而生。参观学习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新闻专业,踏入新闻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将谨记毛主席的话:深入群众,不能空谈。做一名合格有担当的新闻人。

——2023级本科生刘欣雨

万里纵横国魂在,今朝不负盛世情。参观了先辈的事迹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那种作为新传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黑暗的政治压迫下,邵飘萍永远带着那文人的骨气,铁肩辣手的决绝,新华社心系苍生,勇赴国难,为人民寻找光明。作为大一新生,我们要像前辈一样,不忘记来时的路,目光坚毅,不负使命。

——2023级本科生秦书语

从车水马龙中走过,从喧嚣人群中穿越,在高楼大厦间一条胡同静静地躺着,如同欢腾迸流的小河中一块存在千年的磐石一样宁静安详。那是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是京报馆旧址所在地。

京报馆作为民国大报社,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军阀制度,大力倡导“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觉悟,在历史上发挥了功不可灭的作用,而京报馆旧址便是创始人邵飘萍先生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一走进京报馆旧址便能看到四个大字“铁肩辣手”。这四个大字是对邵飘萍先生一生最精炼的概括——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邵先生在军阀割据的时代以生命为代价致力于把《京报》真正办成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让苦难的在中国人民看到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一系列卓越思想。这四个字同时还是对后来“新闻人”最好的教诲——“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后世新闻人应当继承先烈遗志,做好发声筒,传播正能量,不惧艰难险阻,剑锋直抵真相。

“人只有义无反顾地前行,才能在大地上留下通往光明的履痕。”作为一位新闻传播专业大一的学生,从进京报馆开始,无时无刻不震撼,无时无刻不赞叹。新一代的我们更应当肩负重任,竖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努力汇入祖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2023级本科生龚维

通过参观,新华社印入我心底,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理想丰满的真实形象。我深刻体会到了新华社作为党的媒体肩负的重要职责,以及新闻人重大的历史使命。

与新华社的庄严不同,京报馆的旧址隐藏于北京的寻常巷陌之中。二层高的砖楼,典型的四合院布局,阳光照射在房屋之间,别有一番生活的风趣。然而在这安详的外表之下,却同样埋藏着动人的故事。邵飘萍先生,一位新闻全才,一位光荣的革命战士,在所有新闻人的心中,早已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历史流过岁月的长河,在转折处留下一篇篇热血而动人的诗篇。细听涛声,先辈们的呐喊仍然回响于我们的耳畔。作为新时代的“准新闻人”,我们既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更应怀揣着初心与理想,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2023级本科生宋子阳

“一部新华史,半壁家国情。”伴随着专业记者的徐徐讲述,我们在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体悟到了新闻在中国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是苏区成立初期仅有的那“一部半电台”,在艰苦的岁月传递着共产党救亡图存的理想;是长征时兵分两路却不约而同的坚持,重复的版号背后,是不论前路有何困难都要斩断的信念;是抗战时期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振奋消息唱响全中国的巨大宣传力......新闻是动态的,蕴含在其中的新闻人的感情却始终如一。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新闻人“多想”,在参观后,我也对这二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想,需要我们增强大局意识,多想新闻人的历史使命,多想群众的急难愁盼,多想自己能为国家发展做出什么贡献;多想,需要我们增强自身能力,多想如何打磨自身以成器,多想如何抓住一切机会精进自我,做更有用的人。未来已来,路在脚下,作为新传人,我们的“开学第一课”生动形象,已悄然指引着我们做“社科后备军,强国新青年”的方向。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有幸能参观京报旧址,了解邵飘萍先生的精彩人生。坦白说,邵飘萍先生也是我迈入新传的引路人之一。新闻人作为群众的喉舌,正应像邵先生一般“铁肩辣手,笔快如刀”,以手中之笔传播社会价值、反映群众心声。我想,真正令后世动容的,是先生明知生命的脆弱仍愿以倔强有力的肩膀担当道义,明知发声后的结果确仍用辛辣无畏的文字抨击黑暗,这是义士的情怀与责任,是文人的胆识和实力。现在的我们初入新闻传播学院的大门,也许还是“平肩庸手”,但平凡的我们更应赓续先人的伟大精神,树立青云之志,正如飘萍先生说的:“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

——2023级本科生崔梦恬

文字:2023级本科新生

图片:董良宵

编辑:匡晶洁

审核:毕琳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