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科教融合深一度 | 胡正荣:关于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科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4-04-25   点击量:

4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党日活动暨新闻所院促进科教融合工作座谈会。会上,胡正荣院长围绕新闻传播学院继续深入科教融合工作,践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全院之力办好社科大”的战略发表了讲话,围绕“一个坚持,三个面向,四个融合”的愿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国家重大的战略、面向实践重要的问题、面向学科重点前沿,通过所院思路融合、学科专业融合,人才队伍融合、政策机制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这是新闻传播学院进一步做好深度科教融合工作,促进新闻传播学科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以下为胡正荣院长的讲话全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


首先是办所办院理念要融合。这是科教融合最核心、最基础的要求,如果办所和办院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所院在两条道上走,那是一定无法形成合力的。办所和办院的理念与思路要统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新闻传播学院要贯彻落实“一个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构架。“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所和办院的基本指导思想,“三个面向”就是所院未来发展一定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实践重要问题、面向学科重点前沿,最终目标是努力建成一流的所和一流的院。

第二是学科专业要融合。学科专业融合主要包括四个要素,这也是高等教育或者说是整个知识体系建构离不开的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学科方向要融合。新闻所的研究和发展重点同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和发展重点不能是“两张皮”。基于“一个坚持、三个面向”的思路,目前新闻所研究室结构已经进行了完全的调整,六个研究室代表了新闻所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室、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室、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室、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研究室、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大数据与舆情研究室。学科发展一定是要在既有积淀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优势,面面俱到与“全面开花”是行不通的。学院综合考虑既有传统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凝练形成了三个系,即新闻系、传播系和视听传播系。由此,研究所教研室和学院教学系便能够形成对应关系,在学科方向上实现所院教研力量的整合,同时形成具有社科大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第二个要素是专业结构要融合。当前,新闻传播学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社会舆论氛围,侧面反映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在专业结构设置上存在严重问题,未来,学院的专业结构需要重新设计,以更好地践行“一个坚持、三个面向”。第三个要素是课程体系要融合。建系是强化社科大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过往经验表明,建系后往往容易在各系间横生“壁垒”,甚至会出现不同系之间课程体系相斥的情况。为了规避上述问题,教学系或研究室是一个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组织结构。社科院推出“有组织的科研”的理念,学院也要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组织化、协同化。在课程体系上,探索让本科生更多地接受整个学科的基础性课程,而不是过早地进入细分专业或课程。第四个要素是培养模式要融合。所院双方教师的目标、任务不同,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学院专任教师教学任务重,但也亟需科研成果产出;研究所岗位教师和研究人员科研压力大,但难以调动学生力量。培养模式融合一是要实现专任教师和岗位教师身份互认,既有岗位教师身份,也可以有岗位研究员身份,打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界限,实现教研相长。

第三是人才队伍要融合。高翔院长已经明确提出,所有研究人员,特别是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和学部委员,必须到社科大讲课。教和研是相长的,而不是互斥的。下一步,学院要进一步打通所院教师的身份互认、工作量互认、成果互认。

最后一个融合是政策机制要融合。政策机制不融合,前面所说的所有想法都是空的。实现政策机制上的融合,既需要社科院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所院层面的探索和落实。比如,在工作量互认机制上,所里研究人员到学院上课的工作量计算问题、学院教师到所里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量计算问题等;在成果互认机制上,第一署名单位署所或学院的成果认定问题等。这些都是政策机制层面需要着力解决的。

编辑:王泳清

审核:毕琳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