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
在这个热辣滚烫的盛夏时节
又一批社科学子要从这里出发
迈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新闻传播学院“新光灿烂”毕业特辑
如约而至
让我们摘取社科新传的“新”星
留下他们和小院的故事
正是每一颗闪烁的“新”星
照亮了校园
照向远方
个人简介:
廖欣宇,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已推免至本校攻读传播学学硕。在校期间参与国家级大创、校新苗计划等研究项目。曾获校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最美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执着地选择“不相信”
2019年,我参加高考。抱着中学时对非虚构文本、摄影作品和诸多无法罗列事物的懵懂喜爱,我将新闻学填在了社科大专业志愿的第一位。虽然当时的我没有如愿进入新闻学的课堂,但在课余参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座,在数次跨选新闻学专业课程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填写了转专业的申请表,并在2020年,来到了这片满是未知与可能性的大地。
我开始尽可能地尝试。无论是参与校园媒体,描摹身边与远方;还是为了专业课程举起相机,记录闪光的碎片。探索之余,挑战常伴。我会捧着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反复阅读却啃不出太多东西;会在访谈之前犹疑,不知道怎样开始对话;也会理不清思绪,不知道怎样开始一次研究……好在,一路有良师益友相伴,有丰富的机会给我试错。
既然我在访谈前总犹豫着不敢开口,那我就从补充提问开始,从独立撑半个小时场开始;即便我总觉得自己有所欠缺,我就参加讲座、读书会,加入新苗计划、人文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大创”等各种各样的学生科研与多位老师主持的教师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学习;也许我的作品总算不上完美,我也会在无数个日夜和朋友们一起缓慢的前进,摸索着将想法变成现实……无论研究成果有没有获奖,无论作品是否百分百如意,它们都是我“不相信”的注脚。尝试,总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当探索构成旅途本身
大学期间,我拥有数次“走去看看”的机会。我所及的方向,既包括我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服务地,也包括观察研究的田野。
说不清是哪一点吸引了我,志愿服务成为了我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加入许多赛事服务、环境保护、关爱服务的短期项目;作为校“西部之窗”协会与“微澜图书馆”北京15馆合伙计划的联动人,长期参与并组织校内同学参与服务,在校内开展相关服务活动;我还参与“西部之窗”协会的暑期支教项目,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大嘎吉村,与附近三个村子的孩子们一起渡过难忘的时光……
有些时候,服务地和田野地出现重叠。我在服务的同时,也望向所处的地方,与那里的人们相逢,交流。当服务期结束,我却发现自己无法利落地抽身。我曾向我的学业导师孙萍老师提及我的失落:我难过于深入地交流后,又要和他们在物理上,情感上断连。我苦闷于摸到了问题的眉目,却找不到改善的途径,只恨自己力量太小。当时,孙萍老师并未直接给我答案,而是与我谈心,疏解了我的苦闷。之后,我跟着她的团队,见到不一样的人,来到和我的固有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参与进一些看不清结果,却实在的努力与尝试中。
现在的我,也许依旧找不到答案,做不到改变。但我知道,正因追求结果难,所以每一步都重要。比起值得歌颂的答案,寻找的过程是无价的。
路还很长,很长很长
写到这里,我发觉自己并未能给出什么“经验”,也未能展现太多“成长”。我更像是进行了一段非典型的、依旧迷惘的个人独白。
我在我的毕业论文致谢里,写了一段“摘花”的比喻。现在,我想把它挪用过来:那些饱满的、耀目的成果已然过去。但还有更多花留在原野上,那或将是未来的我们、以及其他人值得发掘的宝藏。
以上只是我的大学生活,是阶段性的回顾。站在即将迈向研究生生活的节点上,我期待未来的自己能带来新的答案。往前走吧,a new age is upon us。
图文:廖欣宇
编辑:王泳清
审核: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