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见习营"系列报道之一 | 寻访重庆DNA:红岩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的灯塔

发布日期:2024-08-07   点击量:

8月4日,“第四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纪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重庆行”如期依日程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见习营师生们共同前往红岩精神发源地——渣滓洞、白公馆,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领悟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

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重庆歌乐山下,开启了见习营的第二日“红岩精神”之旅。踏入白公馆,在“小萝卜头”的雕像前,众多家长领着孩子向“小萝卜头”献花敬礼。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小学生说:“如果小萝卜头的生命可以重来,那我希望他能看一看今天的重庆,过上更好的生活。”

巴渝的青山绿水间,有一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位置相对隐蔽的煤窑,曾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征用,改建为秘密监狱——渣滓洞。锈迹斑斑的牢房、沉默的石壁,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坚韧。“赶暑假时间带孩子来,想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位家长在采访中动情地说,“红岩精神,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更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4号下午,师生们来到了周公馆,周公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曾家岩50号,1938年,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至重庆后,周恩来同志为便于工作以个人名义租赁下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周公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纪念地。

在三峡博物馆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为一体,展示着独特山城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寻访感悟:

“从北京到重庆,从校园的象牙塔到红岩的革命遗址,到实地领略红岩精神,就更深刻理解了这片土地上不屈的精神,重庆的地理区位、地形地貌、独有的红色基因造就了那种蓬勃的生命力,体悟了重庆人那种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内核。看见‘小萝卜头’雕像,会想起语文课本上‘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场采访调研的实践,是也课本中英雄故事的一次重逢。在重庆,红色教育在此地完成闭环,作为新传学子,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用镜头捕捉红色文化的璀璨光芒,用文字记录西部大开发25周年的奋斗成就。”

——见习营成员:张博图


“一张旧书桌,一把破旧的藤椅,一间简朴的卧室,见证了周总理的勤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革命先辈们能坚守初心,这份初心,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的隧道,照亮了革命先辈们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不断砥砺前行。‘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铭记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将简朴自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定力,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见习营成员:于曦乐


“红岩,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当看到孩子们用童稚的声音说出‘如果小萝卜头能活在今天,希望他能有更幸福的生活。’当看到一位女士面对渣滓洞女狱的烈士照片眼含热泪;当看到爷爷奶奶顶着酷暑毅然前来白公馆献花......一张张或年迈或稚嫩的脸庞,正诉说着红岩精神不灭的精魄。历史的车轮载着血泪的故事远去,但红岩精神在一代代重庆人民的传承中焕发生机。红岩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的灯塔,指引着重庆人民不断前行。它如同山城的阶梯,一阶一阶,虽陡峭却坚定,让重庆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那份坚韧与执着。”

——见习营成员:韩晓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四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出品

文字:张博图 于曦乐 韩晓天

图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李雅婷 西南政法大学 彭柳

编辑:王泳清

审核:周巍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