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之和知”学术沙龙|胡正荣:国际传播战略与体系

发布日期:2024-11-17   点击量:

11月14日中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之和知”午间学术沙龙第二讲在良乡校区如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作为主讲专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国际传播:战略和体系”的学术盛宴。本次活动由科研处和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飞、科研处处长王炜、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务处处长罗自文、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智涛、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媛、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媛媛以及四十余名同学参与本次学术沙龙。

胡正荣教授以“国际传播:战略和体系”为主题,围绕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与体系构建展开分享。他首先从问题出发,结合自己在国外的调研见闻,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根据全球品牌估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4年全球软实力指数,中国在大众传播与媒体方面的得分较低,这反映出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存在的问题。他进一步强调,外国人对近40年来中国的认知过于单调和片面,缺乏对中国经济成就、社会治理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战略布局,讲好当下中国的三个故事,构建体系化策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效力。

战略布局:意识形态、国家安全与传播能力深度融合

应对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战略布局是重中之重。胡正荣教授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国家安全与传播能力三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尽管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国际传播的战略方面仍存在不足,亟需找准问题、精准施策。

胡教授详细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5.31讲话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代表了中国在战略思考与设计规划上的最新成果。他特别强调了推进文化自信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提升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在顶层设计中,意识形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胡教授以埃及为例,分享了其在阿拉伯之春后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极度重视,进一步凸显了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胡教授也指出了当前国际传播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他提到,西方平台对俄罗斯全球发声渠道的封杀,如RT等媒体被打标签、限流等手段,给我国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创新,打破以往国际传播延续内宣路径的惯性思维,充分重视对外宣传的重要性,从战略层面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创新力。

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到发展,再到全球视野

讲好中国故事,重点要讲好哪些故事?胡正荣教授强调,我们不仅要展现中国的考古、非遗、历史、美食和美景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更要深入挖掘和讲述那些让世界更加好奇的中国发展故事。例如中国在短短40年内实现经济腾飞的经济故事、政治故事和治理故事,尤其是经济和治理故事,对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胡教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也要结合世界的和平、生态、气候、人权、妇女儿童保护以及粮食安全等全球普遍关注的议题。他特别举例道,俄乌冲突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使得全球对粮食和能源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因此,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必须融入生态观、文明观等价值观,以多边主义为视角,展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国际传播不仅仅是讲故事,更要加强人文交流,包括高校留学生和高层次专家的互访与合作。他提到,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形式的多样化,还需要具备人才保障和区域国别研究的支撑,通过精准施策和广交朋友,不断扩大中国的“走出去”朋友圈。

体系构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效力

有了战略,要确保其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国际传播体系。胡正荣教授强调,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传播者、产品、平台、用户以及效力六个维度进行综合构建。

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与系统性创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党组)都要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在传播主体方面,胡教授强调要实现多元化与协同性。除了政府、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外,企业、事业单位、智库、高校以及个人等都可以成为国际传播的主体。这些主体需要统筹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唱响国际传播的“交响乐”。

用户研究与洞察是提升国际传播效力的出发点,而用户认知与行为改变则是落脚点。他强调,要将用户视为数据资源,通过精准传播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在传播产品方面,胡教授提到了环球影城等成功案例,指出IP的转化与产业链延伸是提升国际传播价值的重要途径。他强调,要加大对国际传播当代供给、价值供给、共通供给和民间供给的力度,以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针对传播平台与业态的问题,胡教授指出,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曾长期依赖借船出海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他强调要加快构建自己的传播平台,实现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声一音的粗放型传播向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精准化传播转变。最后,胡教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讲故事需要把握三个要素:一是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二是要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三是要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

国际传播三大策略:分层、分类与分群

最后,胡正荣教授针对如何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效力,提出了三大建议。

一是实施分层传播策略。这包括话语的分层构建,即针对不同社会阶层采用适宜的话语表达,确保信息能够有效触达并被理解,避免政治话语的高大上表述导致的信息隔阂。通过层级化的传播话语,实现各取所需、有的放矢,确保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是通过分类传播,要求传播主体及其叙事方式应多样化,以适应国际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展现一个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同时,传播手段与平台的多元化也是关键,通过满足内容与对象的分众化需求,实现传播渠道的畅通、手段的有效和平台的合适,形成有机融合的传播体系。

三是实施分群传播策略。这包括目标国别的分群,即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价值特点进行高度适配的传播策略,从“一篇通稿打天下”向“一洲一策”、“一国一策”的精细化传播进化。同时,目标用户的分群也是必要之举,针对网络社会中圈层分化、族群割裂的现象,实施“一群一策”,实现目标人群的有效触达与群际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讲座结束后,姜飞副校长向胡正荣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他表示,胡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学、业、政三栖经验,巧妙地将晦涩难懂的政策理论转化为贴近实际、生动有趣的案例,充分彰显了其学术大家的“智慧之和”风范。

文字:张雁菲

图片:薄晓静

编辑:楚颖盈

审核:王岩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