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2日,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卜卫老师来到社科大良乡校区,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们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讲座。卜卫老师从“发展、社会变革与传播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全球减贫与摇滚乐运动——关于贫困和发展的文化叙事”“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数字包容、数字素养与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生动详细地介绍了发展传播学的学科发展脉络与核心议题,讲解了传播学如何洞察与回应社会关切、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来。到场同学认真沉浸,积极与卜卫老师讨论交流,享受到了一场精彩纷呈、获益良多的学术盛宴。
以传播视角参与发展和变革
11日上午,卜卫老师以发展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开篇,为同学们梳理了发展传播学自上世纪90年开始产生于中国的发展实践。传播学与发展议题的结合同中国社会的媒介使用情况变迁息息相关,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关注社会中的弱势和边缘群体,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在地发展议题,如流动人口、乡村振兴、人口拐卖、性别、残障群体、儿童权益等,“与最慢的人一起同行”。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具备理论批判、“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性、主张行动传播学研究以及批判的社会科学取向等学科特征。需要明确的是,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或被建构的概念,同时具备不同理论的批判视角,反思上世纪以来的现代化思潮对于西方工业社会发展道路的片面推崇、对媒介传播功能的过分夸大,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出:发展传播学不是要证明外来的媒介信息如何对本地人有“文明进化”的作用,而是要研究本地的媒介如何能支持本地发展。与发展传播学同行的学术生涯中,卜卫老师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参与式行动研究中,并为我们展示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经验材料,令在场同学直面鲜活真实的中国社会变迁记录,触摸田野与实践的温度,真切地领悟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力量。
心系世界,一起摇滚
无论时代与环境如何变化,摇滚乐与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总有着独特的吸引力。11日下午,卜卫老师便从贫困议题入手,为同学们展现了追随上世纪全球减贫实践的推进,波澜壮阔、世界瞩目的摇滚乐运动。卜卫老师点明,贫困不仅是指缺乏资金,还是对今后生活的一种恐惧。人们缺乏基本的卫生、医疗、教育、自由等权利,无法看清、听到以及有力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从1984年的Band Aid义卖、1985年的Live Aid义演,再到2005年的Live8免除外债公平义演,摇滚乐所推动的国际社会的减贫主张也从“自上而下的帮扶”变为了“有尊严的帮助”。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其影响下创作了属于自己的公益歌曲,长期坚持的扶贫政策更是为全球的消除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贫困的定义与标准、减贫的与政策与阶段性目标,体现了与社会变革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文化叙事。查阅减贫相关的媒介报道,可以一窥从唯经济增长论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变迁,信息通信技术更是在消除贫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我们要谈发展的文化叙事?因为叙事即是对一定社会脉络中的事实或故事的再现,文化叙事则赋予了这些事实或故事一定的社会意义,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识的行动。
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与卜卫老师讨论了“融化”的概念、研究者如何在于研究参与者的相处中保持研究者独立的主体性与思考立场,以及当今的摇滚音乐人如何继续保持对社会议题的关切与呐喊的问题。卜卫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谷仓乐队的经验与实践,给在场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见闻与宝贵的启发。
媒介与性别:在行动中推动平等
12日上午,卜卫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内容充沛全面、理论基础扎实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分享。首先明确的就是与生理性别(sex)不同,社会性别(gender)是被后期建构出来、并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是一种社会化,也是一种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因此我们要考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还要以性别视角分析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系统性压迫——发现社会性别建构的意义,正在于发现改变的契机。作为女性主义批评中心的媒体,尤其需要注意刻板印象与再现的问题,一旦形成便难以动摇的刻板印象有时会导致社会偏见和歧视,造成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卜卫老师以包括残障女性、家政女工、民宿管家等不同群体的具体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传播行动主义如何通过进行具有性别敏感的研究、挖掘各阶层妇女的切身需求,为性别平等带来促进作用。
赋权所有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2日下午,最后一堂课上,卜卫老师以“数字包容、数字素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系列讲座的收尾,为同学们梳理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以及“以赋权为目标”的媒介教育学反思。从上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到90年代以后的参与式行动与赋权,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青少年儿童关系理论的变化,以及对赋权方式的不断探索。卜卫老师强调,赋权(empowerment)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我们不仅应该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培育、将青少年儿童的传播权看作他们的基本人权,还应该肯定童年的价值与青少年儿童的独立自主性。“个体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真正的生活,值得尊重和高度重视”。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应当助力可持续发展,避免对未能有效使用数字技术的人群产生明显的社会排斥。数字素养不仅指关于使用硬件软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从数字技术从中获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应使任何处境不利的人群走向处境有利,从而成为可以参与发展并从发展中平等获益的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更为平等。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卜卫老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排斥并不仅仅包括技术排斥,还有文化和心理上的排斥。而我们的传统中对于娱乐的贬低也会使得部分人被放在了媒介素养教育之外。事实上,所有人都需要数字素养教育,要针对不同群体切身的需求,开展真正能够回应他们需求、解决他们问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为期两天,涵盖发展实践、性别、消除贫困、媒介素养四个方面的“传播与社会发展”系列讲座结束了。卜卫老师以饱满的热情、丰厚的研究经验与广阔的理论视野,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发展传播学打动人心的独特魅力,意识到了“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绝非相互割裂的两部分、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已有许多卓越学者与行动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在亟待我们迎接的未来,也会有更多被点燃心中火种的人们加入这一行列,带来了不起的洞见与改变。
图文|李博薇
编辑|匡晶洁
审核|张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