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华,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介研究系与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本科与硕士阶段分别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和人类学专业,并曾于新闻传播业界任职。最近数年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理论、社会理论与媒介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以及流行文化研究。
拟招生方向
传播理论,新媒体研究,技术与社会研究,传播实务(专硕)
教育背景
哲学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介研究系及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院(ASCA)
法学硕士,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
史学士,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专业
个人研究课题(选)
2022-2025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媒介机制与中国数字社会主体性建构研究”
2016-2019 人社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启动项目“媒介实践视域下的互联网+创业: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近五年参与的课题(选)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国际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研究
企业国际传播研究
全球文化传播研究
近年学术成果(选)
2023.(with Lin, J. & Swart, J.).Theorising TikTok cultures: Neuro-images in the era of short video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45(8): 1550-1567.
2022b.平面化文化技艺、社会心智模式及其可能未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5): 81-91。
2022a.公众参与、“双重”商业化与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的生成与转移: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22(3):108-117。
2021c. (吴璟薇,曾国华).新闻学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数字时代的媒介本体与媒介中介性,新闻与写作,2021 (11): 28-37。
2021b.(曾国华,吴璟薇)“同情的距离:远近的苦难、关爱与社交媒体时代的伦理人类学”,思想战线,2021,47(4): 64-73。
2021a. (曾国华、毛万熙)“克莱默尔论媒介:从病毒、感知到人工智能”,国际新闻界,2021,43(5):125-141。
2020b. “媒介与传播物质性研究:理论渊源、研究脉络与分支领域”,国际新闻界,2020,42(11):6-24。
2020a.重复性、创造力与数字时代的情感结构——对短视频展演的“神经影像学”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0, 27(05):41-59+126-127。
2019e. "Shopping ‘Natural’ and ‘Local’ food as Everyday Resistance: Digitisation, Platformization, and Online Retail of Rural Products"(peer-reviewed), in J. de Kloet & L. Sheen (eds). Boredom, Shanzhai, and Digitisation in The Time of Creative China. Amsterdam, NL: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Press, pp.283-290.
2019d. (withJeroen de Kloet, Thomas Poell & Chow Yiu Fai)The platform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frastructure, governance, and practice,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2:3,pp.249-256.
2019c.城乡认同与“原生态”农产品的在线销售——“互联网+”创业、媒介实践与私人生活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019,45(04):42-51.
2019b.“李毅吧”的主体塑造历程与中国互联网群体主体性的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6(04):112-122.
2019a (吴璟薇,曾国华,吴余劲).人类、技术与媒介主体性——麦克卢汉、基特勒与克莱默尔媒介理论评析[J]。全球传媒学刊,2019, 6(01):3-17.
2018. (曾国华、刘新传、崔啸行) “社交媒体地理偏好的传播机制实证研究——新浪微博2009-2014年的水灾传播”。现代传播,2018年第6期。
联系方式
zenggh@cass.org.cn;zengguohua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