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疫情期间教学的经验启示以及未来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昆士兰大学亚太论坛”于2022年5月27日顺利举办。我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学者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展开深层次对话与交流,促进互学互鉴与共同进步。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共同主办,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共同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波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慈海珊教授参加会议并致辞。会议由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文与文化系中国学研究讲席教授陈平主持。
张波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昆士兰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起的友谊和联系已经持续多年,期待未来昆士兰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学者和学生之间能够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冲击了传统的教育事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激发了新的发展潜能。我们需要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断在教育培养形式上进行有力尝试、有益创新和有效突破;需要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和授课教学模式向更加现代化、标准化、可持续的方向实现转变;需要探索后疫情时代下,未来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张波副校长致辞)
本次论坛分为三个单元。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期间教学的经验与启示”、“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的大学”三个议题进行主题发言。
针对第一议题“疫情期间教学的经验与启示”,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传播与艺术系副教授刘爽结合疫情爆发以来在昆士兰大学就读的留学生所受到的影响,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或文化反思与评估能够有效推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学习社区并赋权给学生的理念十分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杨博介绍了其参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成果。研究发现,疫情发生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并因增强师生互动,增加学习灵活度,提高自学能力等优势获得更高的学生满意度。同时,研究认为,应加强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技能培训,激励教师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模式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功能,让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高校英语课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外国语学院讲师杨博在论坛中发言)
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语言与文化系高级讲师姜文英以中澳两国文化差异对比为切入点,分享了自己在“教师视角下的澳大利亚昆士兰中学汉语课程”项目中的一些研究观点,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学生在线上教育模式中所持态度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薇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例,探讨了疫情期间转向线上教学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对此如何更好地平衡和应对。她认为,疫情期间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的方式中不断探索、平衡和创新,以期寻求符合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路径。
(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薇薇在论坛中发言)
针对第二议题“高等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艳红分享了过去十年中国在高等教育减贫方面的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效等。她指出,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教育扶贫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中国通过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和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等制度和政策安排,在高等教育减贫路径和方式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经济学院刘艳红副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克里斯汀•里昂斯认为我们必须创新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确保在面临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等现实挑战中,大学能够认识到人类和世界的复杂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何辉副教授指出,高等教育通过学科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理念传播、政策建议等方式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他分析了中国大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案例,一是高等教育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和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二是高等教育在MBA培养中加强了社会企业理念的传播;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连续十年编辑出版《世界能源发展报告》,侧重对绿色能源发展的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商学院党总支书记何辉副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昆士兰大学理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凯伦•麦克纳马拉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传播与艺术系副教授、传播与社会变革中心主任埃尔斯克•范•德•弗莱尔特介绍了昆士兰大学的标杆性课程——“复杂性、行动与可持续未来”。该课程帮助学生直面危机,通过跨学科合作和联系实际,获得应对危机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单元围绕“未来的大学”议题进行展望。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学创新研究所副教授杰森•洛奇认为疫情引发了关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思考,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两种形式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皇娟副教授指出,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在线教育被广泛应用以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线教育的繁荣带来了更多资源和选择,但也存在局限性。在危机与挑战面前,重新审视传统线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评估方法十分必要。
(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皇娟副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执行院长、教授格雷格•马斯顿反思了21世纪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技术应当秉持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规划与评估处副处长高迎爽副教授从中西方教育史的角度总结了中国文科院校的发展特点。她指出,中国文科大学未来会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二是成为知识与思想的“传播站”,更加关注文化与思想的创新;三是学科的边界越发模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规划与评估处副处长高迎爽副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本次研讨会,中澳两国学者的云端对话充满真知灼见,内容丰富多元。双方就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教学经验启示进行交流互鉴,同时,就后疫情时代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积极思考与有益探索。未来,期待双方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学术对话和交流。
文稿| 张家睿、闫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