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批入选者、中央文宣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系统领军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尹韵公教授在融媒体实验室以“近代中国政治和传媒精英眼中的现代化”为主题作报告。本次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主持。

尹韵公教授首先从“现代化”概念的起源入手,讲述“现代化”的原初含义。据他考证,“现代化”一词在18世纪由德国人提出,是彼时的德国在见证英国、荷兰与法国等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后,提出的全新发展方向。除工业化、城镇化外,德国人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化、法治化等方面,并在德国的具体实践中表现为阅读革命、观念革命等等。这些发展已然超越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饱含对于人类进步的无限追求。
尹韵公教授将现代中国与近代德国的处境相对照,并对比近代中外政治与传媒精英对“现代化”的认识。尹韵公教授讲述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近代政治精英的外交经历,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表现当时中西方政治精英的认知隔阂与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正是这些差距,使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中国传媒精英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序幕,并最终在众精英的探索下为中华民族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讲座的最后,尹韵公教授总结道,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无之到少之,再到有之、深之的过程。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靠几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应当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研究。
文字丨王坤
图片丨贾涵彬
编辑丨楚颖盈
审核丨漆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