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从逃离到回归:数字游民如何参与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04-28   点击量:

4月23日晚,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系主任沙垚老师为学院师生带来主题为“从逃离到回归:数字游民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的讲座,沙垚老师从近年国内外兴起的数字游民群体入手,通过丰富的田野经历向大家讲述了数字游民与乡村振兴的深层勾连。本次讲座是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劳动教育月“看见劳动者”系列活动的第一讲,由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毕琳主持。

沙垚老师从数字游民的概念切入,分析了数字游民的特点与目标客群。他指出,这个依靠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实现“地理套利”的群体,能把世界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变成办公室,像游牧民族一样生活。同时,沙垚老师也援引人类学家项飙的经典论断分析了数字游民的本质:“数字游民不仅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夺生活和工作自主性的手段。”从早期社会精英的小众实验,到如今涵盖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的多元群体,数字游民的概念变迁背后是技术赋权下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刻转型。

在剖析数字游民掀起热潮的原因时,沙垚老师切换至产业观察的甲方视角,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逻辑。他指出:“数字游民不是一种亚文化,而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解决方案”。通过详细案例,他介绍了目前国内数字游民的三大运营模式:自然生长模式、“民企+运营”模式及“国资+运营”模式,并详细分析收入逻辑和运营特点,勾勒出数字游民经济的立体图景。最后,沙垚老师回归讲座主题,从数字游民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数字游民群体及营地与乡村生活的互动与链接,包括返乡青年在乡村进行媒介化生产、进行乡村创业等。这些实践不仅重塑着乡村的经济结构,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城乡文化的双向渗透。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数字游民是在消费乡村还是建设乡村?”“返乡青年的本土化是否有可能”等问题与沙垚老师展开热烈探讨。沙垚老师提出要立足本土情景,重新理解“逃离”与“回归”的辩证关系,看到数字游民背后的本质问题。而跳出数字游民的框架,返乡青年如何参与乡村振兴更值得关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国家战略是学术研究的使命和责任之一。

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吴家数:

数字游民以云端协作重构乡土价值链,用个体职业自由激活沉睡的乡村基因。当我们走出数字社区这座虚实相生的理想国,既要仰望星空的战略视野,更需脚踩泥土的躬身实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图文:团委学术实践部

编辑:楚颖盈

审核:毕琳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