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声学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学生媒体 -> 新声学刊 -> 正文

《新声学刊》主编:感受“学术成长闭环”与“共情式沟通”

发布日期:2025-04-03   点击量:

《新声学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依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平台”项目于2024年创办。该刊定位为挖掘和培养本校新闻传播学术新星的内刊,旨在构建一个定制性、托举性、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是教师们科研育人的知行致理之所,也是新闻传播学新苗露尖的创新之地。学刊以遴选、打磨、孵化本科生高质量论文为主,兼及优秀的硕博生科研论文作品,面向全校师生征稿,鼓励并支持每一位投身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子,将研究成果、独到见解和新颖理念,通过《新声学刊》这一平台,与更多人分享、交流。每一篇论文都将获得学院老师的专业指导和点评。

《新声学刊》将聚焦新闻传播学的前沿议题,推崇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同时鼓励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期待在交叉融合中探寻新闻传播学的新天地。期待在这里,能够听见每一位研究者内心深处的声音,感受每一种独特视角的魅力,共同探索新闻传播学的无限可能。

壹   主编风采

杨婧童,《新声学刊》主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1级本科生,目前已被录取为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直博生。在校期间曾在多个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中获奖,在《新闻界》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季奕彤,《新声学刊》主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1级本科生,本科期间参加北京大学MHM等多个学术会议,并在多个科研项目及学术竞赛中获奖。

贰  主编采访

1、《新声学刊》的日常运营主要包括哪些工作?这些经历中让你收获的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作为《新声学刊》的主编,我们的日常运营涵盖了学术期刊生产的全流程工作。首先是选题策划与作者招募,审稿环节采用盲选评审制度,期间需要与作者保持密切沟通,指导他们完善论文结构、论证逻辑并保证符合学术规范。在后期制作阶段,我们严格执行三校制度,并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排版设计,确保期刊的视觉呈现符合学术出版标准。在这些工作中,我个人最大的成长是学会了“共情式沟通”。共情式沟通是指在严格把控论文质量的同时,注重理解作者的诉求,通过建设性反馈帮助其提升研究能力,实现规范性与成长性的平衡。学术编辑不仅是质量的把关者,更是作者科研路上的同行者。

2、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能力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个具体的小故事

这段编辑经历深刻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首先是培养了“编研一体”的视角,现在自己写作时会自然考虑读者感受,注重论证的清晰度和节奏感。其次是建立了系统化的工作方法,受编辑部“过程留痕”要求的启发,我养成了建立个人知识库的习惯,包括选题灵感库、审稿意见库、排版素材库等;此外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术价值的实现既需要深度,也需要有效的传播策略。这种复合型思维,无论未来选择学术道路还是从事知识传播类工作,都是宝贵的财富。

3、指导老师通常在哪些方面给予你们帮助?他们的参与对杂志社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漆亚林老师和周巍老师的指导是《新声学刊》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内容审核层面,他们帮助我们建立了科学的审稿流程,讲解如何识别学术不端、规范引用格式等细节。在排版规范层面,帮助我们学习顶级期刊的排版思路,学会了如何做出一份合乎规范的刊物。

4、你觉得《新声学刊》最吸引同学参与的地方是什么?和其他学生组织有什么不同?

《新声学刊》最独特的魅力在于提供完整的“学术成长闭环”。与一般学生组织相比,这里有三个鲜明特色:首先是真实的科研参与感,其次是跨学科的创新空间,最后是专业的成果认证, 这种运作模式让参与者在系统训练中收获看得见的成长。

5、如果未来有机会,你希望《新声学刊》在哪些方面尝试新变化?

面向未来,我们构想了三个方向的突破:首先是建设数字学术社区,计划开发线上支持预印本交流,让学术对话突破纸质刊物的时空限制;其次是深化跨学科实践,用数字人文方法重构传统研究;此外我们也希望《新声学刊》可以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交流会以此推动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进步。我们期待《新声学刊》能成为这样一个地方: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青春的创造力;既是训练场,也是试验田。

6、对刚加入杂志社的同学,你觉得最重要的三个工作心得是什么?

第一,建立专业主义的习惯。哪怕是最基础的校对工作也要认真负责,比如常见的地名错误、人名错误,以及参考文献格式的细微差别。这些细节决定了一本刊物的专业成色。

第二,培养主动建构的意识。优秀的编辑不能被动等稿,要像猎人一样主动发现优质内容。主动出击的方式,让我们收获了不少优质稿源。

第三,保持学术同理心。要始终记得,每篇投稿背后都是一个怀揣学术梦想的科研人。

这些心得归结到一点就是:《新声学刊》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一个学术成长的生态基地。在这里,我们既是苛刻的编辑,也是温暖的同行者。

文字 :崔梦恬

编辑 :楚颖盈

审核 :周巍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