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2022-2023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国仅有100名学生入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代表名录。我院新闻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智睿,荣登该名录。这也是我校学子连续三年荣登该名录。

人物介绍

陈智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京东奖学金;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三等奖、中国新闻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新闻科技优秀论文二等奖。关注学术与实践前沿,围绕新媒体与智能传播开展研究,发表SSCI、SCI、CSSCI与北大核心论文10余篇;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参与ICA、IAMCR等国际学术顶级会议并进行成果展示;参与组织与策划2023年中国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
快问快答
01有没有一些高效学习的经验或者好的学习习惯分享给大家?
陈智睿:自学能力在我看来非常重要且实用。一方面,设定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是很有用的,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可以减少拖延,例如我如果想快速入门某种研究技术,我就会采取这种策略。另一方面,多看多问始终是高效学习的不二法门,我一直非常提倡主动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来加深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此外,边学边做是战胜拖延与畏难情绪的关键。万事开头难,学习某项新知识的难点很多时候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刚开始的那个阶段。我比较喜欢在学习的过程中设定目标,例如为了学习某种研究方法,我会开始直接开始一篇论文的写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方法。
02在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陈智睿:问题导向是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点。论文写作的重中之重是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论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现与洞察,找到当前并未得到深入探索的研究问题。从我自己的角度看,这类问题通常具备高站位、趣味性、关怀性等特点。寻求合作是产生新观点的好途径。我认为,与同侪交流想法,寻求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角,还可以提高研究的质量与影响力,这也是初步建立自身学术网络的有益尝试途径。最后,我想说的是,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不要害怕批评和反馈,每一次修改都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03平时是怎样协调生活和学习工作之间的关系的呢?
陈智睿:时间规划能够帮助我们减少生活与学习不协调的失序感。对于大量事情堆在一起的情况,首先需要确定任务的优先级,优先完成最重要或最紧急的任务,这确实比较考验我们对于学习与工作的规划能力。我也会努力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这包括饮食、睡眠和运动的方方面面,这有助于维持我们良好的心态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并不能那么完整地执行,这就需要在确定计划时留足冗余度,也不用那么关心计划中细枝末节的事情。
04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迷茫和挫折是如何克服的?
陈智睿:多找老师和同学谈心能够解决我大部分情绪问题,同样也能破除当下所遇到的大部分“迷雾”。对我来说,我不希望我长期处于“孤岛”的状态,封闭的学习生活状态往往容易让我陷入困难的恶性循环。我建议大家也可以多找老师同学聊聊学习和生活,很多困难会在交谈的过程中得到妥善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希望广大社科学子
从榜样中汲取成长力量
树立报国理想,矢志爱国奋斗
刻苦钻研学习,攀登社科高峰
努力成长为
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
具有为国奉献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
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原文转自:社科大学工
编辑:王泳清
审核: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