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正逶迤,艳阳三月天——此时正是人间好时节。借着新年岁的东风,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如期召开。而在这个备受全世界瞩目的时期里,会场外、镜头后,有一大批社科学子也在为了两会的顺利召开与精神传递默默付出着,肩负起了时代使命、彰显社科担当。
2024年,我院与中国青年网继续保持紧密共赢的合作关系,在学院老师与中青网记者的共同带领下,我院学生高效产出众多优秀新闻作品;学院和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建立“两会”海外舆情监测专班,众多学生参与舆情监测工作,为会议的圆满举行做着幕后工作。莘莘社科学子不辞辛劳、踔厉奋发,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之际,于融融春光中高擎人文火炬,勇发社科之声。
随着“两会”的热烈召开,社会各界的目光齐聚于这一中国政治生活的盛事。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有一支专门负责海外舆情监测的团队在默默付出,他们细致地追踪和分析国际媒体对中国“两会”的报道与评论。在这支队伍中,我们有幸聚焦到了2021级本科生杨婧童。她承担着对德国、意大利两国主流媒体观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为“两会”提供第一手的国际反馈数据。
Q:可以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你在舆情检测组的日常工作内容吗?
Y:作为海外舆情监测欧洲组的一员,我的职责主要在于监测和分析德国与意大利两国主流媒体的观点信息。每天我们的团队会精心筛选和评估多个国家媒体的报道,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中国“两会”在国际舞台上的反响。这项工作不仅涵盖追踪最新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还需要通过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及专家博客等多种渠道捕捉公众舆论和社会情绪的微妙变化。
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团队成员都在共同努力,在丰富多元的信息中寻找新闻点,我也感到非常幸运有机会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作为很小的一份子,在向老师同辈学习的同时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中的杨婧童)
Q:做好这项工作,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Y: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新闻学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海外舆情报道的一大特点是言论的多元性,需要系统地去关注和接触各种观点和声音,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中国两会的情绪和态度。各种观点的交锋一方面给予我横向上更多元的思维角度,另一方面也在时刻警醒着我——面对冗杂的观点和思潮,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该如何保持理智?曹林对新闻工作者有一句指点,“用理性对抗坏逻辑”。作为一名新闻学子,作为新闻工作者,面对海量的多元化信息,我想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简单的传递,更应该在报道中呈现一个全面、真实、深入的事实画卷,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做出了要求。
Q:在本次舆情监测工作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Y:通过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自身对新闻实务的认识与实践都得到了加强,为后续进一步参与到新闻业务工作中打下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对海外舆情的关注也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认识与理解。作为交流窗口的新闻业,始终是需要长期致力的时代必修,而我们作为小小的个体自当在个人的微观发展中写入宏观故事;作为怀揣新闻理想的学子,也需要这类工作机会帮助我们实现书本知识的转化,完成学习与实务的接轨。非常感谢这次宝贵机会以及各位老师的耐心指导,每段经历都是个人成长的基石。
(杨婧童在融媒体实验室)
通过杨婧童的分享,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于如何在现实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作为一名社科学子,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要具备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杨婧童的见习体验不仅让她个人受益匪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社科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国际视野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科学子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我们沐浴着明媚春光,见证和参与“两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与更好的自己也恰逢于此。蓦然回首,过往别有一番洞天,抬眼望前,又是一片广阔天地。
暖风复苏,春光依旧,在春日的暖阳中,属于社科人的曲谱未完待续。
【END】
供图:2021级本科生杨婧童
文字:2022级本科生郝志衡
统筹:2022级本科生郝志衡
审核:张薇薇 周巍
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