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媒体融合十年:新闻传播的进路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开幕

发布日期:2025-01-26   点击量:

日前,“媒体融合十年:新闻传播的进路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图书馆笃学讲堂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联合主办。

来自新华社、中国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经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中医药报、医学科学报、中国化工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华合作时报、人民铁道报、新京报、河北日报、山东省网络联合会、企业观察报等媒体业界的嘉宾,以及来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及主办单位等新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出席,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与会致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媒体发展蓝图的深刻探讨。他强调指出媒体深度融合变革中媒体从业者的责任,并发出呼吁“我们是时代的瞭望者,是真相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面对信息的洪流,我们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坚守真实;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更要引导社会舆论向善向上。这既是对职业的敬畏,也是对社会的深情告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确立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方向、目标以及着力点。他强调媒体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时代的需求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坚持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和传播方式;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平台、跨终端的深度融合,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敢于发声、善于引导,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张小峰、陈作平、季为民、丁以绣、黄楚新、陆静和赵均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小峰作了题为《AI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的发言。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切实改变了世界,也给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机遇,如为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新契机等。但是AI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高校宣传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内容质量不够高以及媒体融合不足等,制约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覆盖面。针对这些问题,他指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突出先导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重要目的。

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陈作平带来了题为《深度媒介化社会主流媒体的功能变革》的主题分享。他先介绍了媒介化发展的浪潮和深度媒介化的社会背景,指出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主流媒体的功能实现了拓展,从传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转型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现代社会的推动者。另外,针对当下舆论场的分裂,他提出主流媒体要坚持四大原则,即对话原则、引导原则、化解原则和应对原则,从而助力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季为民带来了题为《创新新时代经济报道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中国经营报创新创优经济报道的思考》的主题分享。他介绍了《中国经营报》的发展情况,指出该报在坚持市场化这条道路中,探索出了以平台和智库为特色的发展方向。未来,该报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经济报道根本遵循的前提下,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经济报道的创新探索,二是创优经济报道的策略,三是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作了题为《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是抓住内容建设的牛鼻子》的发言。他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先谈了对媒体融合的三个判断:一是媒体融合这十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深度媒体融合还没有根本改变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面,三是对比头部媒体,我国和西方主流媒体在传播技术上差距并不明显。针对这一现象,他认为当下应该在继续重视新技术的同时,破除技术矩阵论的迷雾,将内容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黄楚新带来了题为《以深度融合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的媒体融合与西方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即我国的媒体融合是以顶层设计为驱动的。他回顾了我国媒体融合在政策制定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强调系统性变革对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性。针对当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给出的建议包括:要明确目标,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全面打造服务平台,聚合数字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发展活力等。

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陆静分享的主题是《“三向”发力,加快构建中国中医药报社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她介绍了《中国中医药报》的发展情况,指出中医药报是中医药行业内唯一权威媒体,今年是该报创刊35周年。在顺应数智化发展的过程中,该报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发展理念,搭建了“一报一网一刊一舆情”和多元化社交媒体平台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从内容、技术和服务三个维度,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最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赵均分享了《传统出版数字化发展的瓶颈和受制约因素》。他指出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技术在中国迅速崛起,如电子书、有声读物、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出版等。数字出版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诸如传统出版行业在技术积累方面比较薄弱,过分受制于平台,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与数字出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匹配,以及盗版、侵权等产权保护问题。因此,他认为传统出版行业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强化数字出版意识以及创新出版经营观念,并加大技术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

七位嘉宾做完主旨分享后,漆亚林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并邀请与会嘉宾参加接下来举办的学术沙龙。开幕式在热烈氛围中拉下帷幕。

—— 两场并行学术沙龙 ——

本次会议设置了两场午间沙龙座谈会,研讨主题分别为“主流媒体的实践与创新”“全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守正与创新”,与会嘉宾立足数智时代、媒体深度融合,从新闻人才培养、新闻从业者素养和各级融媒变革等多个视角入手,探讨主流媒体、行业媒体、高校融媒和媒体出版中的相关议题。

主流媒体的实践与创新分会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智涛担任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薛亮担任评议人。论坛中与会嘉宾结合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经历,介绍了主流媒体在当今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培养人才、更好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灿发以《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创新》为题发表主题报告,就主流媒体发展的探索、创新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阐述。他认为主流媒体的衡量标准体现在四个方面:声音、传播力、影响力、受众接受能力,同时当下媒体发展应以此为参考,不断强化。

中国科学报原副总编、医学科学报总编张明伟以《行业类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以中国科学报社为例》为题发表演讲。他通过中国科学报内部工作机制改革与合作研制论文写作机器人的事例,指出当下主流媒体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而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媒体也应积极拥抱新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宣传统战部部长黄建云以《高校融媒发展在推进媒体融合、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以社科大微信公号为例》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在新闻工作中要以内容为王,在大学宣传时出于自身特性,应贴近其立德树人的职能,将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结合,强化重视主体意识,构建共治思维。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位迎苏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题发表演讲。她指出在二十大对全媒体发展提供新方向与新要求的背景下,应注意传统理论与创新观念相结合、业务功底培养和技术革新相结合、新闻传播专业与跨学科综合相结合,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

中国化工报社记者部主任李东周以《浅谈融媒体环境下行业新闻从业者的基本修养》为题发表演讲。他通过分析中国化工报专业性强而受众性不足的问题,指出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优秀专业素养、良好学习能力和健康管理素养。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刘文红以《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为题发表演讲。她指出在当下全面发展背景下新闻人才应建设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新闻传播人才教育中强化价值塑造、立足文化培元、促进媒体融合。

新华社港澳部高级记者闵婕以《新华社:多层次打造媒体融合之路》为题发表演讲,根据自身在新华社的经历,具体阐述了媒体融合中新闻传播与风土人情、时代变迁、信息技术的结合路径。

全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守正与创新分会场由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王凯山担任主持人,他连线山东省网络联合会会长、原烟台广电局副局长、胶东在线总裁邓兆安和河北日报社经济中心副主任李巍。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津担任评议人。

山东省网络联合会会长、原烟台广电局副局长、胶东在线总裁邓兆安以《积极探索地级市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路径》为题发表演讲开启论坛讨论。他以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的实践探索为例,从坚守主流媒体责任,以导向为魂;瞄准媒体发展新趋向,重建组织运转体系;适应媒体语境新变化,重建生产传播体系;拥抱信息技术新成果,重建技术支撑体系等四个方面强调地市级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路径。

河北日报社经济中心副主任李巍以《融媒体时代 新闻如何出新?》为主题做分享。他以河北日报为例,表示融媒体时代做好新闻,需要追求宣传规律和传播规律的统一,把握新闻价值的时代内涵,让新闻更具时代性和引领性;树立鲜明的传播导向,以宣传效果 “论英雄”,切实提升新闻的影响力;深耕语言艺术与情感共鸣,雕琢新闻叙事魅力,使新闻更能打动人心,与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晓旭发表了题为《数智时代主流媒体人才培养中的大思政实践》的主题报告。他表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从思政育人教学研究、数智赋能思政实践、以赛促学思政平台等三方面深入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实践思政育人,一是将地域文化与历史资源相结合,创新影像表达形式讲好历史故事;二是将专业育人与信念铸魂相结合,借助专业优势讲好红色故事;三是将时代知识与青年理想相融合,打造新型体系讲好青春故事。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张宇清以《关于全媒体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一点体会》为题做分享,他表示,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转型。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出版形式从传统纸质向数字化、多媒体的多元拓展,更对出版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认为,全媒体时代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在技术上,要有多技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在内容上,要注重深度与广度的挖掘;在团队方面,需要加强跨领域合作的效能。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段峰峰以《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五维融合”模式与实践探索》为题做分享。他深入且全面地分析了高校新闻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应重视的方向,即需要从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专业思政融合、专业通识融合、双创科研融合等五个维度进行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新媒体人才。

工人日报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车辉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新闻工作者要抓住时代机遇。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守内容定力,以专业素养和内容深度深耕自己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还需具备强大的内容转换力,这不仅要求我们夯实内容创作的基本功,更要在新媒体运营和产品思维方面下足功夫,以创新的思维打造多元产品形态,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自身定位,开辟出独具个人特色的专业版图。

会后,新闻传播学院组织与会嘉宾前往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参观“国社之境·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485张经典照片,以视觉线索为逻辑,从浴火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十一个方面记录时代的发展,带领大家重返历史现场,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

文字:洪舒云 雷紫晶 唐雨菡 武亮亮

摄影:罗伊然 王艺杰 赵奕婷 占婧楠 王小伟

摄像:柳王星 王小伟 秦书语 韩昕育 雷逸斐 梁科旭

剪辑:秦书语

审核:王凯山 黄媛媛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