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教学资源 -> 正文

把“写”作为方法|第一期“新知实验室”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11-02   点击量:

2023年10月28日晚上7点,“新知实验室”讲座第一期在教学楼112教室举办,主讲人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林森,分享主题为《以写促用 思行结合:写作导向的传播学量化方法学习路径》。

讲座中,苏林森教授抽丝剥茧,讲解了“传播学量化科研写作”的妙招和路径,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论文写作、量化研究的经历,化解了同学们关于学术写作的畏难情绪。

此次活动是“新知实验室”系列学术讲座。由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策划组织,旨在为青年学子搭建与学术界大咖或深耕于各行业知名人士近距离交流对话的平台,荟萃思想,鼓励年轻一代的学术对话。第一期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下教室反响热烈,线上超过100人同时在线。

想得美却写不出,“写作”才是思考的开端

什么是学术写作?苏林森教授首先强调了创意写作与学术写作的不同内涵,“中国学生往往擅长创意写作。作文凸显文采与故事,而论文重视科学与客观,学术写作的核心是论证与逻辑。”同时,他还指出了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写作差异。

“如果不动笔,我们永远‘想得美’”,苏林森教授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写作就是思想的重组和升华。它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的过程。将“写”对应于“行”,用“写”促进“思”,以求思行结合。苏教授表示,对于论文写作者而言,只高谈阔论抽象的概念和选题终究难成气候,唯有思行结合才能妙笔生花。

苏林森教授循循善诱,认为定量方法与学术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定量研究的目的就为了应用,而写作就是落地应用的重要途径。他说,不妨先“功利”些,以目标导向学习定量研究方法,只有迈出了这步才能让自己爱学、爱写。

“定量研究相对容易学习、训练”,苏林森教授鼓励同学们,之所以易上手,是因为量化论文有相对固定的“洋八股”格式。模仿是很好的量化方法学习路径,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都提供论文数据和分析命令。

用数据套“理论”,就像“男追女隔座山”

理清了写什么、为什么写、写的动力,那么定量研究的学术写作如何开展?苏林森教授把“写论文”类比成“讲故事”,写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就是通过数据和统计思维讲一个科学、客观的“故事”。

故事首先需要设计情节,研究设计也是定量研究的核心。在构思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找到具体问题是关键,苏林森教授强调,写论文要先想清楚一个理论与现实能互动的真问题,再去设计数据收集和定量分析的方案,写作可以是我们的问题和想法更加明确,理论故事的深入思考能帮助定量结果的解释,反过来,用数据结果套“理论”往往事倍功半且缺乏创新。

研究设计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翻译”过程。从现象,到概念,再到变量,最终转化为指标,这是概念化和操作化不断转变的过程,也是故事越讲(写)越清楚的过程。

从畅谈到落笔,研究选题要立意高远

定量研究的选题应立意高远,这样的论文也更有“势能”,通过写作可以把网状的混沌想法逐步清晰化,而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苏林森教授在评改学生论文中,会遇到“改无可改”令人头疼的局面。究其原因,“缺乏新意”“设计存在缺陷”这两点是硬伤,“研究构思要慢、研究设计要慢,我有时候一篇论文会酝酿好几年,问卷设计思量几个月,这都很正常。先把想法写下来,逐步深化研究方法、精心开展准备调查工作。”苏林森教授再三强调研究构思的重要性,要思考好选题,不要轻易仓促开展新的定量研究。论文选题确定、数据收集顺利、写作基本完成后,在“投稿”中不断与期刊沟通修改,这也是学习精进量化研究方法的重要过程。

因此,好文章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图文|宣传部、学术实践部

编辑|匡晶洁

审核|毕琳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