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校官网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二届实践教学与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道”与“术”

发布日期:2022-10-31   点击量:

10月2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实践教学与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多年关注我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共4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参加。本次会议由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主持本次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情况,以及新闻传播学院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风格,他着重介绍了新闻传播学院在与中央主流媒体、知名科技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当前媒体融合风起云涌,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业界和学界共同面对。比如,流量为王真的是传媒的终极目的么?新闻传播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如何寻找务实的职业发展规划?术和道之间怎样寻找合适的平衡?一系列问题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携手解答媒体变局寻道,为传媒学子寻路,既是业界孜孜求之的方向,更是传媒教育界的职责。此时,需要我们双方携手并行,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他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出席会议,并代表学院对本次与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欢迎和感谢。胡院长谈到,整个新闻教育界现在正处在转型迭代的时期,十分重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同时,适逢二十大顺利召开,如何让新的理念落地,也是本次论坛的关注重点。此外,胡院长还特别谈到新闻传播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的尝试,认为学院社会实践思政育人教学成果——《全媒体报道实践——思政教育导向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光明日报副总编陆先高以《“开门办报”新局面提示“开门办学”新路径》为题发表讲话。陆总谈到光明日报“开门办报”的新路径,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阐释“开门办报”的内涵,并介绍光明日报进行过的一些实践性尝试。

南开大学教授、原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至关重要》为题展开论述。孙教授分析了当下流量为王的趋向,阐释了造假和猎奇等现象对新闻业的伤害,并强调要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发表了题为《舆情产业发展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以小切口引入,从操作层面阐述舆情工作与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中青网副总编王海发表题为《校媒共建工作室推动实践与学术双提升》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青年网联合开办的建设性新闻工作坊,并介绍了工作坊成立以来取得的各项成果,并结合新闻传播学院《全媒体报道实践》一书,探讨了内容生产和学术探索的双重收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邓绍根发表了题为《赓续红色血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报告,从陕北公学讲起,对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新闻教育进行溯源,探讨了学界与业界的联通互动。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张宇清在题为《培养政治过硬的产学研融合型传媒人才》的报告中,特意提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此次负责了编著《全媒体报道实践》的出版,他认为该书非常敏锐的聚焦了当前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触及了新时代新闻教育的灵魂深处。

清华大学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发表了题为《新闻教育在何方》的演讲,从校史出发,追溯到社科院新闻系,鼓励社科大走出一条具有社科大特色的新闻人才培养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智涛教授结合之前与会嘉宾的发言,着重介绍了社科大新闻人才培养的“4 i”模式,分别是科教融合、创新驱动、个性化培养和学科交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英华介绍了自己的实践教学成果,并以学生数据新闻作品作为案例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王凯山老师,也是《全媒体报道实践》的主编,以《“创新人才培养——以<全媒体实践--思政教育导向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例》做主题发言。他介绍了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的团队塑造,以及通过典型的社会场景和经典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等相关经验总结。

最后,漆亚林院长总结发言时,以“高度、深度、温度”三度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从产学研一体和新时代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等方面阐述了本次论坛的核心内容,并再次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

文字:李沐芸

新闻公告

继续教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