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结合自己多年知识生产和学术期刊工作的经验为硕博新生解读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学业规划。这是新闻传播学院为2023级硕博新生安排的入学教育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主持。
“看到满满一屋子硕士博士,我很兴奋,这说明我们专业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讲座伊始,朱鸿军老师戏称自己是个“文字民工”“编辑工”。他表示,身份是他者理解我们的切入点,也是他人对于我们的期待之所在,社科大以学术为底色,我们要思考,如何将社会对于社科大的期待转化为优质的学术成果。
自信和紧迫感是朱鸿军老师首先强调的关键词。“年轻时,要有学术自信,要有紧迫感,青春年华稍纵即逝,不要来日方长。”以《新闻与传播研究》为例,在这本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朱鸿军说:“在适当的外界压力下,研究者常常能写出好文章”。他勉励在场的硕博新生,在青春能量无线,人生的黄金阶段,要有学术自信、有紧迫意识,学会给自己不断设定目标,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可能会事倍功半。
在朱老师看来,做学术要有自己的定心盘,要有多方位立体规划意识,学术发表可以作为驱动学习的指挥棒之一。先完成量的积累,保持学术兴趣和敏感度,而在质上,要不断打磨,瞄准国内、国际最好的期刊,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朱鸿军老师认为,在脑中思考和落笔成文是有差异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把所思所想落笔成文,多去和导师交流,多让更多专业人士评议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纳意见进行修改打磨,才能实现自己学术上的成长和进步。
除了自信与紧迫感,朱鸿军老师还提到了身体和学习上的长跑意识即长期规划和打持久战的意识。在他看来,做研究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他建议硕博新生从现在开始锻炼身体,把锻炼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能够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同时,在研究方向的规划上也要有长跑意识,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果总是被功利驱动,一旦外在压力得到了释放,我们很快会迷失自己”。
而如何判断一个研究领域是否有坚持下去的价值,朱老师认为,一要看其是否具有理论价值,理论是否厚重,二要看其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能否与实践对接并回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有理论对话,又与实践结合,这就是学术的顶天立地。”
朱鸿军老师建议硕博新生心无旁骛地多读书,多学真本领。“要大量阅读经典,硬啃看下来之后,你会感谢这个阶段,”朱鸿军老师说,“心中有经典,理论的对话才有可能,验证、细化、颠覆、创设才有可能。”他鼓励新生们熟练掌握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方法,至少要掌握和精通一种研究方法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讲座结束后新生们抓住机会积极热情与朱老师进行交流
最后,朱鸿军老师以“格局要大”作为此次讲座的结尾。他希望新闻传播学院全体硕博新生能不负韶华,真正为国家、为行业、为学界带来新风,做出实事。
文字|陈欣欣
图片|周锦瑞
编辑|匡晶洁
审核|毕琳